现在做什么事,都讲究一个成团。
素人选秀节目,团!乘风破浪,团!疫情买菜,团!买房,也团!
咋说呢,房子虽然没有白菜价,但买房子的方式越来越像买白菜了。
团购买房,价格优惠,相对有保障,怎么看都是利好。但实际情况却是,没死在看房的路上,却死在了成团的夜晚。
01
团购是怎么个团法
据不完全统计,6月以来,包括广州增城、山西太原、广东中山、辽宁沈阳、浙江桐庐、安徽铜陵、云南普洱、四川巴中、湖北黄冈、吉林长春等城市都发布过“购房团购”相关政策或活动。
这其中,大部分是三四线城市,少部分是楼市降温明显的二线省会城市,总的来说,都是人口流出压力比较大的省份。
也好理解,这些城市本身缺乏较大的产业留住人才,主要财政收入也是以房地产为主,也就形成了房子越盖越多,人越来越少的局面。所以必须积极调动当地人买房,从政策内容看也相符。
例如吉林长春,政策主要面向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,以及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。
也就是说体制内的公务员,或者在高校工作的人是有机会参与团购买房。这就和以前公务员、教师等编制内的人员买房有优惠的政策差不多,而这些人也大部分都是当地人。
当然也有例外,比如四川眉山,就主要聚焦市外购房群体,但这也与眉山本身的城市定位有关,眉山的产业发展主要以文旅和康养为主,住房消化确实需要一部分外来人口解决。这也体现了我们目前因城施策的特点。
不过无论是针对哪一类群体,团购的价格限制都大同小异。比如浙江桐庐,一次性团购10套房和20套房的,价格可以分别下降3%和5%;湖北黄冈对20人以上的团,价格优惠不低于3%。
同时,也有不少城市规定,开发商给予的团购优惠,不计入商品房备案价格跌幅比例范围,也就是开发商以团购打折方式出售房源,不会影响楼盘的价格浮动。所以对于开发商来说,团购房其实是单独拿出来卖的。
而准备成团的购房者由于消费力集中,再加上有政策支持,于是有了很大的议价权利,在这过程中,团体的安全性比个人购房者更高,降低被骗或者是被套路的概率,如果出现问题,在后期维权方面也比个人购房者更有优势。
所以,团购买房本质上来看,其实是开发商与团购企业代表之间的一次博弈,政府并不从中受利。想买房,只需要在自己单位团购人,就可以了。
按这个道理,应该很容易成团才对,那为何政策出台这么多,却鲜见成功成团的呢?
02
为什么成团难?
众所周知,地方公务员的收入,是与地方财政挂钩的,地方财政没钱,公务员就没工资。
事业单位呢,刚入行的年轻人,手里没钱买房,中层的干部,或许还会考虑置换。
农民和大学生想要买房,大概需要掏空家里的积蓄才有机会。
加上几年疫情下来,体制内外收入都有所下降,所以没钱是第一层因素,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。
二,需求太少。
商品房,本质是商品,必然遵循基本的供需关系。
目前,我国住房库存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地步,根据克而瑞数据,当下全国的狭义库存总量为5.98亿平方米,而广义库存达到惊人的38.47亿平方米。
按人均住房面积40平米来算,目前已建成的楼房库存足够1495万人居住,相当于半个北京市,如果将未建成的也包括进去,这个数字将达到9617万。
足足有一亿人的住房库存,正在或即将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。
供给太多,但需求完全不足,大部分三四线城市,库存去化周期都在20年以上。
在没有新增长极的三四线城市,越没钱,就越想卖地,卖地越多,库存就越多。但由于产业单一,人才都往外跑,导致二手房空置率居高不下,库存更无法消化。简单的逻辑,却足以拖垮任何一个小城市。
再加上楼市整体信心不足,团购就算有优惠叠加,实际效果依然会打折扣。这也就说明,当整个市场信心依然处于相对底部的话,那么团购所起到的提振效果就会相对有限;而对于一些已经触底并开始回升的城市来说,团购所起到的作用才会更加明显。
另外,团购买房也有它的弊端。那就是房源质量无法保证,容易产生跟风购买,反而忽略自身需求的现象。再加上开发商有可能也会以团购作为噱头,清仓手中的尾盘,房源质量大概率会参差不齐,就算在收房时出现问题,购房者也有可能因为价格便宜反而不再追究。
种种因素作用下,成团就变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。
03
小结
从小麦换房,到号召公务员买房,再到号召领导买房,财政重压之下,小城市出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奇葩事件,足以看出他们手中的牌已经不多了,团购有可能是最后的底牌了。
但从实际情况看,真正能够成团的城市却少之又少,这张牌最终能起到的作用,恐怕也只杯水车薪,如果不能找到产业升级的方向,吃老本永远没有未来。
房地产迟早要褪去金融属性,回归居住属性,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必须尽快认清这点。
上一篇 文旅部:依法查处“不合理低价游”